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Tony
这两天,美国前总统拜登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的新闻引发热议。
82岁的拜登被确诊前列腺癌丨微博截图@央视新闻
作为全球经济和医疗最发达的国家前总统都被确诊患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这个消息不禁令吃瓜群众震惊和愕然,也让中老年男性朋友突然焦虑起来。
恰逢5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一心一益,与爱同跑”公益跑活动期间,还召开了“全程管理 前列腺癌治疗基石”茶话会,航天中心医院张保教授、北京朝阳医院王建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刚教授现场权威科普、互动答疑。同时,我们也借这场活动科普下前列腺癌这个男性发病率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
1 张保教授:认识前列腺癌,以及确诊后六大常见问题
张保教授介绍,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器官,因此只有男性才会存在前列腺癌的问题。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居男性泌尿肿瘤的第1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老龄化趋势、生活饮食变化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目前发现的前列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中,男性患者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隐隐有超过肺癌的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癌发病率增加,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以>60岁人群更常见。不过年轻人也不能放松警惕,张保教授就提及了科室诊疗过40岁前列腺癌患者的经历。
张保教授指出,作为男性特有肿瘤,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针对患者关注的预防问题,他表示除饮食调整可自主干预外,其他风险因素如雄激素水平、生育能力和性功能等难以人为控制。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从发病机制来看,一方面,遗传易感性是重要因素,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另一方面,雄激素及其受体(AR)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中雄激素受体表达增加及其基因突变不仅促进肿瘤进展,还与治疗耐药性形成有关。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但需要和前列腺增生进行鉴别;如果疾病已经处于晚期的话,少数患者以骨痛为首发症状,表示肿瘤可能已发生骨转移。此外,伴随着前列腺癌的长期治疗和癌痛等问题,患者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多疑等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前列腺癌被认为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肿瘤,即雄激素在前列腺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也是大家俗称的“去势”治疗,是一类去除体内雄激素或阻止雄激素生成的疗法,根据肿瘤是否对ADT治疗敏感,又把前列腺癌分为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这两类前列腺癌又各自包含非转移阶段(nm)和转移阶段(m)。
那么,可以如何发现前列腺癌?张保教授主要介绍了PSA检测、核磁共振(MRI)、直肠指检、穿刺活检四种方式: PSA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患了前列腺癌后升高(其他疾病如前列腺炎也会升高),因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公认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具价值的标志物,在筛查、诊断、随访、疗效评估均是重要的“武器”。 通过直肠指检,前列腺癌的典型表现是可触及前列腺坚硬结节,边界欠清,无压痛。若未触及前列腺结节也不能排除前列腺癌,需要结合PSA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 影像学检查是前列腺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核磁共振(MRI)是进行定位、诊断和危险分组的常用手段。 病理检查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做病理检查需要穿刺活检,有经直肠穿刺和经会阴穿刺两种,一般在超声的辅助下进行穿刺。
接下来,在引领大家认识前列腺癌的基础知识后,张保教授又向大家科普了前列腺癌确诊后的六大常见问题。
问 前列腺癌可以被战胜吗?
答 早期:前列腺癌如果早发现、早手术,治愈率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早期治愈率已经超过96%,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都可存活10年以上。 中期:在手术基础上加上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生存率。 晚期(转移):需要系统治疗,如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均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问 为什么前列腺癌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答 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无症状或出现容易忽略的症状,一般来说呈现出排尿困难,但这很难引起患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因为患者筛查不足或意识不强,民众的健康意识、体检意识不强,未普及早期筛查,同时,城乡医疗资源的差异巨大,医疗水平的不均衡,也容易导致漏诊。
问 我的癌症是什么分期分型?
答 前列腺癌根据肿瘤的阶段(分期)和肿瘤细胞的侵袭程度(分型)进行分类。分期是指肿瘤的进展程度(T),以及淋巴结(N)或其他器官(M)是否有转移;分型是由病理医生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
问 前列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就差吗?
答 前列腺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过程,各人情况不同。虽然某些前列腺癌可能表现出恶性特征,但这并非所有患者都呈现相同的严重程度。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能提高治疗成功率!
问 前列腺癌药物治疗时PSA降的很低能停药吗?
答 药物治疗后PSA达标(<0.2ng/ml)预示着可以减少疾病进展,增加生存寿命;当药物治疗后PSA<0.2ng/ml时,仍建议继续用药,除非恶化或对副作用不耐受。
问 如何科学看待DeepSeek等AI给出的就诊答案?
答 AI的优势是快速、智能,有数据作为支持,可以对人脑和医疗资源进行辅助和补充,未来前景广阔;AI的劣势是对问题要求高,容易忽略患者个体需求,易因误诊、数据泄露等行为引发问责和归责问题,以及对数据真假难以鉴别。 总结来说,前列腺癌的诊疗应以医生为准,客观对待DeepSeek等AI给出的就诊建议。
2 王建文教授: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
现在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多样,王建文教授从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化疗、放射性核素治疗、PARP抑制剂进行了逐一介绍,帮助大家厘清治疗选择的关键点。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王建文教授介绍,手术治疗也称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目的在于彻底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控尿功能,尽可能保留勃起功能。前列腺癌患者多为高龄男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只有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适应根治术。
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不同危险程度等考虑最佳手术方案,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目前最为常用,能够降低手术的难度。局限性中/低危患者根治术后20年生存率达80%,局限性高危患者根治术后7年生存率达93.0%。
放射治疗 王建文教授表示,他在美国访问时注意到前列腺癌患者通常由放疗科医生负责。如今治疗选择日趋多样化,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方案。只要患者没有严重合并症,身体状况允许均可接受根治性放疗,对于相同复发风险的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与内分泌治疗的结合可取得与根治性手术相当的疗效。
此外,放疗不仅用于初始治疗,也可作为术后辅助手段。对于术后患者,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放疗策略:对于切缘阳性或生化复发的患者,在尿控功能恢复后可考虑辅助性放疗;更推荐的是术后挽救性放疗,即当PSA水平持续上升但尚未超过0.2ng/ml时介入治疗,必要时联合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 雄激素能促进前列腺肿瘤的生长,相当于前列腺癌的“养分”,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是让前列腺癌得不到雄激素的刺激从而停止生长或凋亡。依据内分泌治疗的不同机制,可以将之分为“去势”治疗和抗雄激素药物等治疗。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去势”治疗,是一类去除体内雄激素或阻止雄激素生成的疗法,包括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194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雄激素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科学家,奠定了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基础。
抗雄治疗是抗雄药物阻断雄激素与前列腺癌细胞上雄激素受体的结合,达到“饿死”前列腺癌细胞的目的。抗雄药物可分为第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基于二代药物在与雄激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作用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临床上在选择抗雄治疗药物时更倾向于第二代,目前主要药物有达罗他胺、阿帕他胺、恩扎卢胺等。此外,阿比特龙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雄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属于新型内分泌药物,通过抑制CYP17酶阻断雄激素合成,但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等副作用,需配合泼尼松使用。
王建文教授强调,前列腺癌已成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内分泌治疗可能带来骨质疏松、心血管并发症等风险,尤其对合并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随着治疗药物不断进步和价格下降,如阿比特龙、达罗他胺等药物已更加可及,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但需要进一步重视医患之间的充分沟通和长期随访!
化疗 在临床中发现,相较于其他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癌患者对于化疗的抵触情绪更为明显。一方面是从心理上,在患者认知中,化疗往往等同于疾病晚期和绝望;另一方面,担心化疗会带来脱发、恶心呕吐等更严重的副作用。
实际上,化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既可作为新辅助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多西他赛,对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则选用卡巴他赛。为减轻化疗副作用,医生会配合使用强的松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需要强调的是,接受化疗并不意味着疾病已无药可救,而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近年来前列腺癌治疗进展迅速,但雄激素受体(AR)通路仍是关键靶点。多西他赛与针对AR通路的达罗他胺联合使用,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研究数据表明,三联疗法(ADT+达罗他胺+化疗)相比二联疗法能显著提高治疗反应率,使90%以上患者的PSA水平显著下降,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会经历从激素敏感阶段到去势抵抗阶段的转变。在激素敏感阶段,特别是存在转移的情况下,积极采用三联疗法有助于延长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一旦进入去势抵抗阶段,治疗将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多种药物组合使用,此时单一药物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疾病早期采取更积极的综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核素治疗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常见以骨痛、骨质破坏甚至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首先就诊于骨科,经检查才发现原发病灶为前列腺癌,此时PSA水平通常已显著升高。
针对骨转移的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已成为重要手段。从居里夫人开创放射性研究以来,核素治疗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常用的核素如镭-223能模拟钙盐沉积,特异性地聚集在骨转移病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除镭-223外,还有钐-153、锶-89等同位素可供选择。这些核素根据放射线类型可分为α辐射体和β辐射体,镭-223属于前者。
关于核素治疗的安全性,患者常存在一些误解。实际上,治疗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如碘-131粒子代谢良好,半衰期约60天,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患者治疗后无需与家人隔离,可以正常进行日常接触,包括抱孩子等亲密行为都不会对他人造成辐射危害。
PARP抑制剂:抑制DNA修复 如今前列腺癌治疗领域已发展出针对DNA损伤修复机制的新型靶向药物,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等PARP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能力,阻断其复制过程,从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虽然雄激素受体通路仍是治疗的主要靶点,但这些新药可与现有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形成多靶点协同作用。
在免疫治疗方面,前列腺癌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免疫原性,被归类为"冷肿瘤",这使得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中的效果不如在肾癌或膀胱癌中显著。除上述治疗方式外,针对细胞周期调控通路的药物也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多学科诊疗(MDT) 多学科诊疗(MDT)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由于前列腺癌病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专科医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放疗科医生倾向于根治性放疗,而泌尿外科医生可能建议根治性手术。为制定最优治疗方案,需要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核医学科、放射诊断科、病理科以及其他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PSA检测,有家族史的45岁以上男性则应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这主要是因为前列腺癌具有遗传倾向,早期发现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3 毕新刚教授:前列腺癌患者的康复管理
抗击前列腺癌是一场持久战,且治疗后复发率高,不可掉以轻心。毕新刚教授强调,在治疗结束后坚持进行规范复查,定期随访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前列腺癌的主动监测 毕新刚教授表示,前列腺癌的主动监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部分前列腺癌具有极低的侵袭性,若不进行系统筛查,可能终身不被发现,也不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实质影响。欧美国家的大规模筛查数据显示,约40%的新发病例属于这种低危类型,但仅有12%的患者选择暂不治疗,多数人仍难以接受体内存在肿瘤的心理压力。
我国现状与欧美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筛查普及度不足,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观察期。虽然筛查涉及卫生经济学考量,增加了一定个人医疗支出,但从个体健康角度而言,定期体检的获益是明确的。对于筛查发现的低危或极低危前列腺癌,可采取密切监测策略,包括定期PSA检测、直肠指诊和MRI检查。这种动态监测需要患者与医生保持良好配合,在出现病情进展迹象时及时干预,最终治疗效果与立即治疗相当。关键在于患者需保持理性认知,避免过度治疗,同时又不延误必要的治疗时机。
前列腺癌的复查与随访 毕新刚教授认为,前列腺癌的随访管理是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无论患者接受的是根治性手术、放疗还是内分泌治疗,都需要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定期复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疾病进展,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由于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副作用风险。因此,患者需要与医生保持充分沟通,详细说明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整。
随访检查通常包括常规血液检查、PSA和睾酮水平监测,以及必要的影像学评估。PSA是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PSA水平与病情不一致的情况。直肠指检作为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在筛查和治疗后监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访频率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早期患者随访间隔可适当延长,而晚期患者通常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值得强调的是,患者对于化疗的认识需要更新观念。化疗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某些前列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疗效。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门诊化疗已成为可能,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直接开始化疗,如多西他赛联合达罗他胺的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通常需要长期持续使用,除非出现病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副作用。治疗期间要特别注意心血管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患者不应擅自调整用药方案,任何改变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通过规范的随访管理,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获得接近100%的10年生存率,即使是晚期患者也能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定期随访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
前列腺癌的健康管理 接下来,毕新刚教授强调前列腺癌患者的健康管理需要全方位的考量。
饮食方面,保持均衡营养摄入尤为重要,特别是要确保足够的蛋白质补充,以应对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的乏力症状。虽然红肉摄入与疾病预防的关系尚不明确,但临床观察发现豆制品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运动方面,由于内分泌治疗会加速钙质流失,加之骨转移风险,患者需要重视钙剂补充、适量日照和规律运动来维持骨骼健康。对于存在严重骨转移的患者,建议由骨科和放疗科医生评估骨折风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放疗或骨科干预。
疼痛管理是晚期患者关注的重点,多数骨痛症状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止痛药物或局部放疗得到有效控制。骨转移常见于脊柱、骨盆、股骨头、肋骨等部位,通过骨扫描、CT或核磁共振可以准确评估。除全身治疗外,骨保护剂的使用能够进一步改善骨骼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心理疏导、社交活动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也有助于缓解疼痛感受。
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患者在确诊初期往往需要时间适应疾病状态,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初期可能出现情绪波动。随着治疗进程推进,多数患者能够逐步调整心态,将疾病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度参与社交活动,与医疗团队保持良好沟通,严格遵循医嘱。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合理的治疗计划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前列腺癌患者完全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4 前列腺癌患者:良好的心态是我抗癌成功的基石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一位晚期前列腺癌病友,同时也是一名转业军人,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与癌共舞的心路历程。
2022年3月,患者出现腰背疼痛和体重骤降,起初未予重视。后来发现锁骨淋巴结肿大,经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伴全身骨转移。面对突如其来的诊断,军旅生涯锻造的意志力帮助他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寻求治疗。
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患者选择参加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的三期临床试验,入组前的等待期,接受了一种内分泌治疗,但身体状况持续恶化,体重锐减至人脸识别系统无法辨认,夜间翻身和行走都需协助。
治疗开始后效果显著,2022年五一期间,尚还需要家人搀扶就餐,但随后每周都有明显改善。三个月后已能独立活动,肿瘤病灶和转移淋巴结显著缩小。至2023年9月,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甚至能参与户外摄影活动。虽然因复查频率问题选择退出试验,但仍保持随访,并继续服用入组临床试验所应用的药物维持治疗。
目前,患者已恢复旅行能力,并即将启程西藏之旅。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面对前列腺癌,保持坚定信念、乐观态度,配合科学治疗、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完全能够获得良好预后。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晚期患者也不必恐惧内分泌治疗。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
5 小结
通过本次“全程管理 前列腺癌治疗基石”茶话会深入的交流与分享,我们得以全面认识前列腺癌这一疾病的特点与诊疗进展。从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到患者的真实经历,都印证了前列腺癌可防可控的疾病本质。
在这场活动中,我们还见证了多元力量的同频共振,战胜疾病不仅需要先进的医疗手段,更需要医患之间的充分信任与配合。未来,愿我们继续携手前行,在诊疗探索与患者关爱之路上,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与可能。
|